91金融

24小时免费咨询顾问

关税大战对普通人有什么影响?

2025-04-08

当2025年4月3日特朗普签署"对等关税"行政令时,全球经济的心脏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。这个自诩"让美国再次伟大"的政客,用基准关税10%的核弹级政策,将世界拖入新的大萧条前夜。

中美关税博弈已超越传统贸易战范畴,演变为意识形态与生存空间的全面对决。中国对美54%的叠加关税(20%+34%)、稀土全链条管制、生物科技卡脖子等反制措施,展现出"以战止战"的决绝姿态。这种对抗烈度远超2018年贸易战,正如1930年《斯姆特-霍利法案》开启的贸易保护主义魔盒,如今在数字时代以更凶猛的态势重现:全球贸易额可能在半年内萎缩15%,相当于抹去德国全年的GDP总量。

这场关税战,是博弈。覆巢之下,安有完卵,风暴的终点并非股市,而是普通老百姓的钱袋子与生活。随着关税增加接下来可能就是商品价格上涨、出口受阻、经济增长放缓等问题。

对普通人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呢?

一、物价上涨,生活成本攀升

对美国人来说:中国产的运动鞋价格上涨15美元,家具价格上涨20%,日常生活成本直线上升。

对中国人来说:美国产的牛肉价格上涨8%-12%,大豆价格上涨5%-8%,连脚上的Nike鞋也贵了约17%。

比如:超市里一瓶美国进口牛奶售价20元,现在可能涨到25元;一双耐克鞋原价600元,现在直接涨到700元,消费者心里难免些许犹豫。

二、企业降薪与失业风险

美国: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企业难以为继,通用、福特等汽车制造商可能关厂,农业出口也遭受重创。

中国:外贸型企业压力巨大,电子、玩具、纺织等出口型行业可能面临裁员或降薪。即便一些企业选择“出口转内销”,也意味着内部竞争更加激烈。

简而言之,双方都像“自断经脉”,开始依赖内循环,结果是岗位减少、竞争加剧,人人自危。

三、家庭收入缩水,消费趋于谨慎

出口减少导致制造业和物流业收入下降,企业紧缩开支,员工工资随之“缩水”。

美国方面,实际工资购买力下降,普通人每年需多支出1600-2000美元(约合1.2万元人民币)应对物价上涨。

原本计划更换冰箱的家庭,现在可能只能换购电饭煲——节衣缩食成为家庭消费的主旋律。

四、消费选择受限:从“可选”到“刚需”

进口商品价格上涨,超市货架品种减少,消费者被迫选择国产或价格更高的替代品。

在中国,巴西牛肉、俄罗斯大豆可能逐渐取代美国产品,汽车市场也更加“本土化”。

五、长期影响深远

美国:中低端制造业可能回流,试图重振制造业,但短期内将承受巨大痛苦。

中国:外贸型企业被迫转型升级,“中国制造”需向“中国智造”迈进,方能在国际竞争中立足。

未来,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“中国品牌”走向世界舞台,但在此之前,将经历一段艰难的“阵痛期”。

你以为的“国家间关税博弈”,最终埋单的却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。物价上涨、收入减少、消费降级……一场没有硝烟的经济战,悄然从“国家大事”演变为“家庭账本”。

关税看似是国家与国家的博弈,实则每一次出招,都直击普通人的饭碗与钱包。

那我们该怎么办?

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做的,在消费上,优先支持国产,审慎对待进口产品,像手机、汽车等可选国货,对美进口产品可选择国产替代品;在职业发展方面,增强个人在职场中的竞争力与适应性,建议主动学习电商运营、新兴领域或直播带货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;在投资方面,分散投资,合理配置资产,减少高风险投资,储备3-6个月生活费应急。时刻关注政府发布的各类补贴政策,该省的钱一定要省积极申领以降低成本;最重要的是,要相信国家,重大事件及经济政策以官方为准,不传不实信息,避免被误导,在复杂经济环境中保持理性稳健。